You are here

品行障礙

31 December, 2015 - 09:29

品行障礙是指兒童或青少年不能遵守社會規範,持續及重複地違規,並且不顧他人權益或感受。患品行障礙者具有下列行為特徵(APA, 2000)。

  • 恃強凌弱、恐嚇或威嚇別人;
  • 發起打架並使用武器;
  • 進行偷竊、搶劫、縱火、破壞公物或他人財物等罪行;
  • 欺凌弱小或動物;
  • 經常離家出走和逃學;
  • 經常說謊,不能守諾。

從以上表徵可見,品行障礙兒童很容易變成少年罪犯,甚至最終成為罪犯,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如虐待、濫用藥物和失業等。

請閱讀指定教科書,頁671—673。

至於品行障礙的成因,有先天因素後天因素

品行障礙的先天因素

品行障礙也有家族性,雙胞胎研究發現品行障礙是可以遺傳的。此外,品行障礙兒童在嬰兒期已有難相處和多要求的品性。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品行障礙是因腦部神經功能缺失所致,使兒童喪失計劃和控制行為的能力,原因是許多兒童同時有品行障礙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這關連也可以是環境性的,因ADHD兒童惡劣的行為與低落的成績,會使他們受到同學和學校排擠。排擠使兒童認為對方也會侵略自己,因而採用侵略和反社會行為來報復和對抗,最終演變成品行障礙。

品行障礙的後天因素

然而學者大多歸咎於父母及家庭環境。品行障礙兒童的父親多有酗酒和犯罪記錄,也具有反社會人格;而母親則有抑鬱症狀(Nolen-Hoeksema, 2001)。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是形成品行障礙的主要因素。兒童的道德發展主要倚賴父母的指導,若父母本身的品德有問題、忽略管教或過分體罰,兒童便難以明白別人的權利和侵略行為的後果。家庭環境欠佳,父母失能,會使兒童萌生離家之念,繼而受不良份子或童黨影響,加強了品行障礙的行為。

治療方面,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類似,一般結合藥物和行為治療。

 

方法

目的

藥物治療

服用藥物如:

  • 降低侵略和衝動行為

行為治療

認知訓練

  • 教導患著冷靜自我的技巧及其他因應處理的方法
  • 有時配合小組形式,讓患者互相交流,討論如何減少暴力行為

家庭治療

改變行為

  • 使患者理性地處理情況,明白別人的立場
  • 使患者減少訴諸暴力的傾向

家庭協助

  • 使患者得到家庭的支持
  • 減低家庭促成品行障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