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诠释性研究必须遵循如下所述的一系列共同的准则。
自然性的调查。社会现象必须在其所属的自然情景下进行研究。因为诠释性研究假定社会现象是嵌入于社会情境中并不能从这个情景中孤立出来的,对于这类现象的 描述必须建立于其社会历史情境之上。这表示应该对情境性变量进行观测并在对现象进行解释时予以考虑,尽管情境敏感性可能会限制结论的广义性。
研究者作为工具。研究者经常是嵌入于其研究的社会情境之中的,其应该被看做是数据收集工具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必须利用他们的观察技巧,他们与参与者的信任以及他们提取正确信息的能力。此外,研究者对社会情境的个人洞察力、知识与经验对于精确地描述研究现象至关重要。同时,研究者也需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偏见与成见,使得这些偏差不要影响其公正精确地描述现象的能力。
诠释性分析。需要按置于社会情境中的参与者的眼光来对观测进行诠释。诠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涉及到从社会参与者的主观角度来看待与感受现象。第二个层次是对参与者的感受的意义进行理解,从而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度阐述”或构建丰富的叙述故事,以理解参与者为什么那样做。
采用有表现力的语言。对参与者的文字和非文字的语言进行记录以及对这些语言进行分析是诠释性分析的组成部分。研究必须确保所提出的故事是从人的视角而非机器的视角来观测的,必须描述出那个人的表情与感受,这样读者才能够理解这个人并把这个人跟现象联系起来。采用想象、比喻、讽刺或者其他修辞手法在诠释性分析中是很常见的。
时序性本质。诠释性研究往往并不是为了寻求某些具体答案,而是为了随着社会过程的展开对动态的社会过程进行理解或“意会”。因此,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切身处地地在研究站点待一段时间以把握研究现象的整体演化过程。
解释性循环。诠释性表述是一个在个体观测(文本)与整个社会现象(情境)之间来回游走的迭代过程,从而协调纷争以建立一个与各种主观观点以及置于其中的参与者感受相一致的理论。这些在对现象的理解或意义与观察之间的迭代过程将一直持续到达到“理论成熟”阶段,这时其他新的迭代并不能带来对现象更多的洞察。
- 4796 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