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诠释性研究的严谨性

24 十一月, 2015 - 17:19

实证研究采用“演绎”的方法将社会现实简化为简约的理论和法则,阐释性研究则试图通过涉入现实所处的情境之中的参与者的主观视角来诠释社会现实。这些诠释是非常情境化的,自然难以推广到其他研究情境。因为诠释性分析是主观性的且对嵌入其中的研究者的经验与洞察力非常敏感,这种方法经常被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研究者认为是不严谨的。不过,由于诠释性研究与实证主义研究是基于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假设的,实证主义者所认为的严谨如信度,内部效度与广义性在此并不适用。尽管如此,林肯和古帕(1985) 1 提出了一系列用于判断诠释性研究的严谨性的标准。

可靠性。如果两个研究者采用同一套证据独立地对同一个现象进行评价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或者同一个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或相似的现象得出相似的结论,则可以认为该诠释性研究是可靠的。这个概念与实证研究中的信度是相似的,两个独立研究者的一致性与评估者间信度是相似的,同一研究者对同一现象的两次观测的一致性与重测信度是相似的。为确保可靠性,诠释性研究者必须对他们的研究现象与研究现象所在的社会情境给出充足的细节,这样可以使读者独立地鉴定他们的诠释性结论。

可信性。当读者认为其结论可信时,诠释性研究可看做是可信的。这个概念与实证研究中的内部效度很相像。诠释性研究的可信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如提供研究者在现场的参与的证据,展示数据是如何从不同参与者的聚合或收集的,保持一丝不苟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流程,例如访谈的逐字记录,精确地录制访谈,清晰地记录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决策,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数据收集与分析进行独立的审计。

可确证性。可确证性指的是在诠释性研究中报告的发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立地被他人所确证(例如参与者)。这与实证研究中的客观性的概念相似。因为诠释性研究否认客观现实的概念,可确证性可以根据“间主观性”来表征,即研究的参与者认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例如,如果一个研究的参与者总体上认同研究者从研究现象中得出的结论(基于对研究文章或报告的阅读),那么可以认为这些发现是可确证的。

可转移性。诠释性研究中的可转移性指的是研究发现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广到其他情境。这与实证研究中的广义性很相似。研究者必须提供关于研究情境的丰富的细节的描述(“深厚描述”),贯穿地对数据所揭示的结果、假设与过程进行描述,这样读者可以独立地判断所报告的发现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可转移到其他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