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理论的构建模块

20 January, 2016 - 17:04

大卫·惠顿(1989)认为理论的构建模块有四个:构念、命题、逻辑和边界条件/假设。念构阐述了理论是“什么”(例如,什么是解释现象的重要概念),命题阐述了理论是“怎样的”(例如,构念是怎样互相联系的),逻辑阐述了“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这些构念相互联系),边界条件/假设阐述了“谁,什么时候以及在哪儿”(例如,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构念和关系才能实现)。尽管我们已经在第二章讨论过构念和命题,为了结构的完整性,我们将再阐述一次。

构念是高度抽象的概括,用于明确地描述感兴趣的现象。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到构念可以是一维的(包含单一构念),例如体重、年龄,或者是多维的(包含多重构念),例如个性、文化。有些构念,例如年龄、教育和公司规模,都是容易理解的;但是有些构念,例如创造力、偏见和组织的敏捷度,更加复杂和深奥;还有些构念,例如信任、态度和学识,代表着随时间改变的趋势,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尽管如此,所有的构念必须有清楚明白的定义,并详细指明如何度量构念以及在在哪个层面(个人、集体,组织等)分析构念。度量抽象构念的代表就是变量。例如,智商测试的分数是变量,它可以度量智商这个抽象的构念。前面也提到过,科学研究一般沿着两个方向:理论方向和实证方向。构念是理论层面的,然而变量却是实证层面的度量和观测。除此之外,第二章中我们讨论过,变量可能是独立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和调节变量。图表 4.1展示的是构念(理论层面)和变量(实证层面)的差别。

media/image2.png
图表 4.1 理论概念和实证概念的区别 

命题是基于演绎逻辑对构念的相关性分析。命题是陈述的形式,应该完美地指出因果关系(例如,如果X发生,Y也将随后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命题可能是推测出来的,但是必须经过验证,如果实证观测不支持推测,该命题就被丢弃。然而,与构念相似,命题也是理论层面的表述,只能通过考察构念的度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验证。假说,即命题的经验公式,可以表述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逻辑是理论的第三个构建模块,是证明命题的基础。逻辑像胶水一样,把理论构念粘合在一起,为构念间的关系提供意义和关联。逻辑也是存在于理论核心的解释。没有逻辑,命题将会是临时的、任意的甚至无意义的命题,无法形成紧密结合的命题体系,这是所有理论的核心部分。

最后,理论都受到价值、时间和空间等假设的限制,边界条件限定了理论适用于哪些方面,不适用于哪些方面。例如,在推测人群行为时,经济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或者接近于理性),以及运用成本收益分析使效用最大化。然而,政治学理论假设人具有政治性,而不是理性。具体而言,人们试图在专业或者个人的领域内最大化自身的权利和对他人的控制。考虑到假设的不同,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无法直接比较,如果研究者的目标是了解组织的权利结构和改革,那么就不应该运用经济理论。同样地,理论可能有隐含性的文化假设(例如,它们是否适用于个人主义文化或者集体主义文化)、时间假设(它们是否适用于人类行为的前期或者后期)以及空间假设(它们是否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地点)。如果一个理论被合理地使用或者检验,那么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所有构成理论边界的隐含性假设。然而,理论家们很少清楚地描述隐含性假设,这往往会造成研究中理论的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