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流行研究设计

24 November, 2015 - 12:22

如前文所述,基于科学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和诠释研究。实证研究是指理论检验,而诠释研究是指理论构建。实证研究基于客观现实探索出广义的模式,而诠释研究是以参与主体的视角来寻求对社会现象的主观解释。一些流行的实证研究设计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现场调查、二手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而较为流行的诠释研究主要包括案例研究、现象研究和人种志研究等。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研究可用于理论构建或理论检验(虽然不可以同时进行)。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于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一些研究方法,如焦点组访谈,特别适用于探索性研究,而另一些研究方法,如人种志研究,特别适用于描述性研究,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室实验对于解释性研究非常合适。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对其中一些研究设计进行简单的描述。更详尽的细节会在第9-12章提供。

实验研究是一种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测试因果关系(即假设)的方法。实验研究可以将原因从结果中分离出来,并对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以下简称“实验组”或“处理组”)而不是另一组(即“对照组”)施加原因因素,进而观察两组主体在原因因素影响下的差异。例如,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测试新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时的功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这类病人的随机样本,并把他们随机分配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主体实施药物治疗,但另一组只服用安慰剂(比如服用没有医疗价值的糖丸)。更复杂的设计可能包括多个实验组,如根据给予药物剂量的高低进行分组,或者多种治疗方式,如将药物治疗与饮食干预治疗相结合。在真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必须对研究主体进行随机分组。如果没有进行随机分组,那么这种研究就只能是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可以在人工环境或在如大学这样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实验室实验),或在现象实际发生的场所,如组织中进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允许研究者分离出感兴趣的变量并控制外生变量,而这在现场实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从实验研究中推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而从现场实验中推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实验数据采用定量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实验研究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可以分离、控制和深入检验一些变量,因此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而它的主要缺点在于其有限的外部可推广性,这是因为现实生活往往比人为设置下的实验环境更加复杂(例如包含更多的外生变量)。此外,如果实验研究不能事先识别和控制相关外生变量,这也有可能降低它的内部效度,进而可能导致伪相关。

现场调查属于非实验研究,它不能控制自变量进行相关实验,而是测量相关变量并运用统计方法检验这些变量的影响。现场调查通过在现场发放问卷或偶尔通过结构化访谈来捕捉随机抽样主体的实践、信仰等相关信息。在横截面现场调查中,研究人员在同一时间点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观测(例如通过同一份问卷进行调查),而在纵向现场调查中,因变量的测量应晚于自变量。现场调查的优势在于其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因为数据是在现场进行收集的),以及可以捕捉并控制多个变量,并从多个角度或运用多种理论来研究某个问题。然而,由于现场调查缺少时序性的特点,研究人员很难保证它的内部效度(因果关系),并且调查主体也可能存在应答偏差(例如,调查对象会提供一个社会所期望的反应,而不是他们真实的反应),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其内部效度。

二手数据分析指对之前通过其他来源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可能包含从政府机构获得的数据,诸如来自美国劳工局的就业统计数据或来自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国家发展统计数据,其他研究人员所收集的数据(常用于元分析研究),或者可公开获取的第三方数据,如股票市场的财务数据或来自eBay的实时拍卖数据等。这与大多数由研究者搜集原始数据进行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原始数据搜集的成本太高或不可行,并且二手数据可用于回答面向具体分析层面的研究问题时,二手数据分析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二手数据可能不是用系统而科学的方法所搜集的,因此可能不适用于科学研究。而且由于二手数据基于不同目的而搜集,这些数据也可能无法充分地解决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同时,原因和结果的时间顺序很模糊,这也降低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案例研究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情境(案例现场)所进行的长期而深入的调查。数据可通过访谈、个人观察和内部或外部文档进行收集。案例研究可以是实证研究(假设检验)或诠释研究(理论构建)。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发掘出与未知现象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案例研究往往是定性研究,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情境化和细致化。然而,对于调查结果的解释可能取决于研究人员的观测和综合能力。控制条件的缺乏也可能会导致难以确立相应的因果关系,而来自于单个案例的调查结果同样难以推广至其他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在多案例研究中对不同案例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来提高案例的可推广性。

焦点组访谈研究是指一组受访对象(通常是6到10人)聚在一起对某个特定现象讨论1.5到2个小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协助人员将主持和引导讨论,并为参与者确立讨论议程及提供讨论的初始问题集。主持人应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最终基于参与者的意见和经验对研究问题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解。由于控制条件的缺乏,该类研究将无法保证其内部效度,同时由于较小的样本量,研究结果也不能被推广至其他情境。因此,焦点组访谈一般不会用于解释性或描述性研究,而较多地用于探索性研究。

行动研究认为对于复杂社会现象的最好理解方式是引入相关干预措施或采取相关行动,来观察这些行动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该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以咨询顾问或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某个社会情境(如组织)中,并发起一项行动(如新的组织流程或新的技术)来应对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如利润下降或运营瓶颈)。研究人员对于行动的选择必须立足于理论,并且这种理论应解释该行动为何以及如何带来预期的变化。之后,研究人员观察这种行动的结果,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修正,同时通过对该行动结果的观测,提出对目标问题和外部干预的理论见解。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所选择的行动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解决了目标问题来对原始理论进行验证。行动研究区别于所有其它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是行动研究能够同时解决问题并产生观点。因此,行动研究可以很好地衔接研究与实践。该方法也适用于研究特定情境下的社会问题,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会受到研究者偏见和主观性的影响,并且研究结果通常只适用于具体实施该研究的情境。

人种志研究是基于人类学研究的一种诠释性研究设计。人类学研究强调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现象进行研究。研究人员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8个月至2年)融入于特定的文化中,并在此期间体验、观察并记录该文化下的日常生活,最终构建关于这种文化下的变革和行为的理论。研究数据主要通过观测、与其他参与者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互动,以及个人的现场记录来收集。数据分析是一种“意会”的过程。研究人员必须极其详尽地叙述自己的经历,这样可以让读者不必身临其境就可以体验到同样的文化。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它的情境敏感性及由此而引发的丰富而又细致入微的理解,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应答偏差。然而,这也是一个极其耗时和占用大量资源的方法,并且研究结果只针对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对于其他文化则具有较低的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