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命题和假设

24 November, 2015 - 15:08

图表 2.2展示了理论构,念如智力、努力、学业成绩和收入,在法理学网络中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这样的关系被称为一个命题。在寻求对一个特定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解释时,只识别出隐含在目标现象或行为中的关键概念和构念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识别并陈述这些构念间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就是命题。命题是以声明形式所阐述的暂时性、推测性的构念关系(例如,学生智力的增加引起学习成绩的增加)。这个声明式的陈述必须在实证层面可以检验(至少是间接地),并可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判断命题的真假。命题一般从逻辑(演绎)或经验观察(归纳)中得到。

跟构念一样,命题也是在理论层面陈述,而无法直接进行验证。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检验变量间的关系来间接地对命题进行检验。阐述变量间关系的经验性阐述,被称作为假设(见图表 2.1)。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IQ值和绩点分别是智力和学习成绩的可操作化衡量指标。智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命题,而IQ值与绩点之间的关系是假设。假设可用于实证检验,并且若没有得到实证观察的支持,这个假设则被拒绝。当然,假设检验的目的在于推断相应命题的有效性。

假设可以或强或弱。“学生的IQ值与学习成绩相关”是一种典型的弱假设,因为它既没有表明假设的方向性(即,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也没有指明它的因果关系(即,智力影响学业成绩,还是学业成绩影响智力)。“学生的IQ值与他们的学业成绩正相关”是较强的假设,它表明了方向性但没有表明因果关系。图表 2.2中的箭头表明了各个假设的方向性。“学生的IQ值对学业成绩有积极的影响”是一个更强的假设,它既表明了方向性也表明了因果关系(即智力影响学业成绩,而不是学业成绩影响智力)。

还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假说应该清楚地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前的假设很清楚地说明智力是自变量(原因),学业成绩是因变量(结果)。很明显,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个假说是真的(如果更高的智力导致更高的学业成绩)还是假的(如果更高的智力没有影响或导致低的学业成绩)。在这本书的后面,我们将探讨如何采用实证分析测试这样的因果关系。“学生一般都是聪明的”或“所有学生都能取得学业成绩”这样的陈述不是科学的假设,因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不明确,并且没有指明两个变量间的方向性,不能证实或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