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研究过程概述

20 January, 2016 - 17:04

那么,我们的构思范式是怎样形成社会科学研究呢?任何科学研究的核心是观察、合理化和验证之间的反复过程。在观察阶段,我们对我们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事件和行为等进行观察。在合理化阶段,我们将我们所观察到的有关谜团的不同部分有逻辑地加以联系,并试图理解或者解释现象、事件或者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进而构造出新的理论。最后,在验证阶段,我们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来验证我们所构建的理论,同时,我们也可能会对我们最初的理论进行修改或者扩展。然而,研究设计可能包含不同的模式,一种模式是研究人员先观察,并将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合理化(归纳研究),另一种模式是研究人员从事先合理化或理论出发,并试图检验这一理论(演绎研究)。因此,观察-合理化-验证的循环过程类似于第一章中所述的归纳-演绎的研究循环过程。

大多数传统的研究往往运用演绎法且其在本质上属于功能主义范式。图表 3.2展示的是研究计划的示意图。图中描述了功能主义研究中一系列的活动,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研究设计阶段和研究执行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一般性的研究设计并不是任何研究的路径图或流程图。为了适应特定的研究计划的需要,我们应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

media/image6.png
图表 3.2 功能主义研究过程 

研究的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探索并选择研究问题,通过阅读已发表的有关领域的文献来了解领域内当前研究现状,识别出有助于回答目标问题的相关理论等。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出一个或多个与特定行为、事件或者现象相关的研究问题。一些研究问题如下:什么因素激发了消费者在未见到或者未体验到相关商品或服务时仍然愿意购买这些商品或服务,我们怎样才能使得高中生更具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人会实施恐怖行为。研究问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何时做(When)等方面。当研究课题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如“企业怎样创新”这个课题比“属于服务业的中国企业怎样创新”这个课题更能引起广泛的兴趣),能够对真实的复杂问题(而不是假设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问题的答案不那么明显,这些研究课题将会更加有趣。过于集中的问题(仅提供是否两种答案选择)往往用处不大,也缺乏趣味。为了能够捕捉到社会现象中的细微差异,广泛的研究问题往往是更好的。需要注意的是,乏味的研究问题最终将导致乏味的研究成果。

研究的下一阶段是要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有三个目的:(1)对该领域的知识现状进行研究;(2)识别该领域中关键的作者、文章、理论和研究成果;(3)发现研究领域中的知识缺口。在网络数据库中利用与感兴趣的领域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我们就可以获得所应回顾的文献。接下来,研究者必须手工浏览每一篇文章(至少浏览每篇文章的摘要部分),并决定是否应该在文献回顾中包含该篇文章。文献回顾应该适当完整,并不应局限于几种期刊上的文章、几年内的文章,或者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的文章。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对回顾的文献进行总结,也可以用组织框架(概念矩阵)的形式进行总结。有良好指导作用的文献回顾应该说明是否现有文献已经解决了我们最初确定的研究问题(排除了对问题进行重复研究),并会帮助我们找出新的更加有趣的研究机会,或者能够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自己初步确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或变更。文献回顾同时可以为我们提供与目标问题相关的直觉或潜在答案,或者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出以前被用来解决相似问题的理论。

因为演绎研究法包含理论检验,下一阶段就是要识别出与目标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个或者多个理论。虽然文献回顾可能帮助我们发现各种不同的与目标现象潜在相关的概念或者构念,理论有助于识别出哪些构念可能与目标现象是逻辑相关的,并有助于理解它们是如何相关的。抛弃理论可能会导致对关系不大的、稍微相关的或者完全无关的构念进行衡量,这将降低了我们获得有意义的且非偶然性的结果的可能性。在功能主义研究中,理论可以作为实证检验中提出假设的逻辑依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适用于研究所有的社会现象。必须根据理论与目标问题间的吻合度,以及理论假设与目标问题的假设间的吻合度来仔细挑选相关理论。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详细说明理论及理论化的过程。

研究过程的下一个主要阶段就是研究设计。即设计完成研究目标和回答研究问题的蓝图。这一阶段包括选择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构念进行操作化定义和设计适当的抽样方法等。操作化定义是指设计出对抽象的理论构念进行精确测量的过程。操作化定义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有许多构念,比如偏见、疏远和自由等构念都很难定义,更别说去精确衡量了。操作化定义的第一步是对构念的含义和所研究的变量进行详细的说明(这一过程通常也被叫做构念的概念化)。下一步,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文献,看文献中是否有得到验证的,并可用于衡量相似构念的有效方法,是否可以对已有的衡量方法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能够适用于当前的研究背景。如果文献中没有目标构念的衡量方法,或者已有的衡量方法不适当,或者反映的是与研究者预期所不同的概念,那么就应该为这些构念设计新的衡量工具。这就要求研究者详细准确地说明是怎样衡量预期构念的(比如包含多少事项、有哪些事项等)。这是个长期并艰难的过程,在新设计的衡量工具被认为是“科学有效”之前,必须进行多次的预测试和修改。在第六章,我们将讨论构念的操作化。

在对构念进行操作化的同时,为了解决相应的研究问题,研究者必须决定采用何种方法来收集数据。这些方法包括如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或者如案例研究、行动研究或者将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定性方法。如果选择实验研究,那么怎样进行实验设计呢?如果选择调查研究,那么应选择邮件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还是综合调查方式呢?对于复杂的、不确定的及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而言,多种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可能更加合适,因为这将有助于利用每种研究方法的独特优势,并获得通过单一研究方法所无法得到的见解。

研究者必须选择数据收集的目标总体,并确定从总体中进行样本选取的抽样方法。比如,是否应在企业内部进行个人调查、企业调查或者工作组调查?选择哪种类型的个人或者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抽样策略与研究问题中的分析单元紧密相连。当选择样本时,应该合理仔细地进行选择,以避免出现有偏样本(比如,根据研究者的便利来进行样本选择)及有偏观察。下面的章节将详细介绍抽样方法。

在这一阶段,写一份研究计划是非常好的办法。计划中应详细介绍在研究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及每个决定背后的基本原理。在这份包含多个部分的计划书中,应该说明你想要研究的研究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问题、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已有知识、支持待检验假设的理论、怎样衡量构念、选择哪种研究方法、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和所选择的抽样方法等。提供经费支持的机构也会要求申请者提供研究计划,以便于其选择最好的计划进行资助。即使研究项目未成功申请到经费资助,研究计划也有助于寻求其他研究者的反馈,并有助于在数据收集前识别出研究项目中的潜在问题(比如,研究中是否遗漏了一些重要的构念)。因为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再修改关键的问题往往太迟了,所以最初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在决定要对谁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测量哪些构念(概念)和怎样收集数据(研究方法)后,研究者现在应准备进入研究执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测量工具的预测试,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过程。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发现研究设计或者研究工具的潜在问题(比如,目标样本群体是否理解他们被问到的问题),并保证研究中所运用的测量工具能够可靠有效地衡量目标构念。测试样本通常是目标总体的子集。在成功进行预测试后,研究者就应该进入通过总体抽样进行数据收集的阶段。所收集的数据根据研究方法的差异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在完成数据收集之后,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得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结论。根据数据的类型(定量数据或者定性数据),数据分析可对定量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如回归分析法或者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等,或对定性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对数据进行编码等,或对定性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如内容分析法等。

研究的最后阶段是准备最终研究报告,以研究论文、专题或者专著的形式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记录。报告应该描述研究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如使用的理论、选择的构念、运用的测量方法、研究方法、抽样过程等),并说明其原因和每个研究阶段的研究结果。研究过程必须详细进行描述,以便于让其他研究者能够重复该研究,检验相关研究结果,或者评估推论是否得到了科学的认可。当然,准备好研究计划将大大简化并加快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应该记录下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这些记录文档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